第二章:暗涌(下)

####五

方向盘在掌心剧烈震颤,仪表盘的胎压警报声像催命符。我猛拉手刹,车身擦着断桥护栏停下时,碎石坠入江面的回声让我想起林珊流产后打碎的体温计。那根水银柱在瓷砖上裂成星芒的夜晚,方老师曾打来电话:"记住,真正的洪水都藏在数据里。"

手机自动连接匿名WiFi的瞬间,中控屏突然亮起蓝光。二十年前的青岩江三维模型在屏幕上旋转,红色标记沿着堤坝连成诡异的笑脸——那是方老师开发的防汛预警系统初始界面。光标自动移动到"1998"年份栏,弹出的加密文件里躺着三张照片:王德海年轻时在省水利厅的证件照、宋振国在凤山县挂职的工作证,以及周师母戴着安全帽在江堤上签字的侧影。

文件最后附了段录音,方老师沙哑的声音混着电流声:"当三颗枸杞沉底......"突然插入的盲音里,我听见自己当年在人大课堂举手提问的回声:"数字化治理能否破解历史债务?"

####六

镇政府会议室的投影仪嗡嗡作响,我的数字沙盘刚加载到70%,小赵突然撞开门:"陈委员,快看直播!"

网红记者苏棠的脸占满屏幕,她背后的茶山挂着"青岩镇扶贫示范基地"横幅。镜头突然转向仓库角落,我蹲在茶筐边查看质检报告的身影被拍成剪影,而画面远端,永固建材的运输车正在卸货。"扶贫还是作秀?"的弹幕洪水般淹没屏幕,有人放出对比图:我三天前在档案室沾血的衬衫,和去年接受表彰时的西装照并列。

手机在裤兜里疯狂震动,省纪委的短信号码发来定位:正是此刻直播中的茶山。我抓起车钥匙,发现《万历十五年》里夹着的防汛图纸正在发烫,墨迹渗出纸背显出新坐标——与纪委定位完全重合。

####七

茶山的雾气沾湿睫毛时,我找到了那棵刻着夔纹的老茶树。树根处的新土还带着永固建材包装袋的碎片,金属探测器在三十厘米深处尖叫。挖出的铁盒里塞着本湿漉漉的工作日志,1998年7月17日的记录页上,周师母的名字被血指印覆盖:"......不同意降低混凝土标号......"

山脚下突然传来引擎声,无人机群像蝗虫般压过来。我抱着铁盒滚进灌溉渠,苏棠的直播镜头正从头顶掠过。混着泥浆的水流进衣领时,我摸到铁盒夹层里的微型胶卷——显影后是宋振国与年轻时的方老师在江堤握手的照片,背后题着"戒慎恐惧",日期正是林珊流产那天。

####八

回到宿舍已是凌晨三点,淋浴器流出的水带着铁锈味。镜面上用口红写着"小心直播",每个字都模仿林珊的笔迹,但"播"字最后一勾多出个顿点——这是方老师教过的防伪标记。

衣柜里的镇委制服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套崭新的非遗文化衫。胸口的夔纹刺绣里缠着根金属丝,和茶叶罐里的信号增强器同批次。我剪开衣缝时,飘落的定位芯片背面刻着"897"。

电脑自动弹出加密邮件,匿名者传来茶山仓库的监控片段:昨晚十点零七分,我的身影出现在仓库卸货区,而真实时间我正在档案馆核对账目。AI换脸算法的破绽在瞳孔反光——假视频里的吊灯是五年前就淘汰的旧款。

####九

晨会上,王德海把茶杯重重砸在"数字乡村"规划图上:"小陈同志要端正态度!"他翻动文件的手指沾着黄褐色,和那日建盏里的黄杨叶汁一模一样。

我当众插入U盘,数字沙盘投射出茶山立体模型。随着地质图层展开,2017年新增的采砂许可区亮起红光,与永固建材的运输路线完全重叠。直播视频里的AI伪影被逐帧标注,最后定格在无人机编号——属于省电视台三年前报废的那批设备。

会议室突然断电,应急灯亮起的瞬间,我看见王德海的手机屏保:是林珊弟弟在病房比V字的照片,床头柜上的药瓶贴着永固建材的赠品标签。他起身时"无意"碰翻我的保温杯,滚烫的茶水在数字沙盘上浇出"危"字轨迹,与江堤模型上的红线完美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