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薛菲: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善于用文字捕捉生活中的细微故事,小中见大,朴实无华,情感真挚。喜欢在反思中提升自我,在换位思考中成就他人,研读浸润心灵的文章,欢唱经典意境的老歌,弘扬正能量,传递真善美。欣幸遇见知音,感恩生命美好。
代表作,散文《沙枣花儿香》,《父爱如光,伴我一生》;诗歌《乘着歌声游新疆》;快板《安全生活歌》,随笔《把数学课搬进校园》等。二百多篇散文随笔诗歌,予以读者温暖与能量。
塔克拉玛干边缘,有一座美丽的校园。
这里书声琅琅,这里四季花鲜。
这里的老师,辛苦耕耘,默默奉献,
这里的学子,刻苦勤奋,志存高远。
麦盖提三中,我成长的摇篮……
每当听孩子们欢快地唱起这首新疆喀什麦盖提县第三中学的校歌,熟悉的旋律,朴实的歌词,总让大家热泪盈眶。
全校师生都知道,这首校歌出自麦盖提县第三中学援疆老师之手,从歌词,谱曲到演唱,都是第三中学的援疆老师徐学良和王冰新一手操办出来的。
说到援疆老师,三中老师的心中总有无数暖心感人的往事涌上心头。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天津市,山东省,广东省等19个援疆省市累计选派援疆干部和教师3.2万人次,他们离开家乡,肩负使命,站上新疆各学校的讲台,用心用情用力用功,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为新疆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谱写了无数感人的奉献篇章。
让我们一起听听塔克拉玛干边缘的一所学校感人的故事吧!
1982年的三中,五个老师,一百零八个孩子,一块木板刷上黑色的墨汁是我们的黑板,羊毛绑在木板上就是我们的黑板擦,土块建成的三间房子那是我们的教室,用树枝围成的院子就是我们的校园,旧木板用铁丝绑起来就是我们的大门,这就是1982年的麦盖提县第三中学,她是一所城乡结合维吾尔初级中学。
面对条件如此简陋的学校,老师们没有抱怨。一直以来,老师们孜孜不倦的教书育人,孩子们如饥似渴的学习知识,依然为内高班输送了优秀学子一百多名。
学校要发展,需要有新理念,有引领教研的带头人,援疆老师徐延明就是这个带头人。
2017年,在上级部门和援疆指挥部的关心支持下,三中有了第一个援疆老师。
自此,三中的软件硬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了内地教育元素和本地教育教研的碰撞,有了学好国语,让中华文化根植于每一个师生的心中的办学理念,有了援疆老师引领的集体备课,有了青兰结对助力的教学教研,有了朗朗的读书声和歌声,当然也有了感天动地的援疆师生情,有了六个民族的兄弟姐妹,像石榴籽一样抱在一起的平凡故事……
如今的三中,老师们敬业爱岗,孩子们乐学善思,良好的三风蔚然成风。新建的大门,宿舍楼,食堂,强自信,增豪气,窗明几净的教学楼,环境优美的校园,令三中人自豪。一批一批的优秀学子从这里走出去,看到外面的世界。
党的恩情比天高,雨露润泽遍天山。好学校赶上党的好政策,全校师生秉承用心教,专心学,共圆中国梦的校训,全校师生齐尽力,砥砺前行抒新篇。
三中的变化,离不开党的好政策,离不开麦盖提县第三中学三批援疆老师无私无畏无惧的付出和奉献,也离不开三中全体师生齐心协力的团结精神。
还是听我来讲讲援疆老师在三中的那些事吧!
第一批援疆老师——一个顶十个
2017年8月26日,麦盖提县第三中学迎来历史上第一位援疆老师—徐延明校长。
徐延明校长来自山东日照岚山区,是一名正高级中学思政老师。当时援疆指挥部的孙局长说:三中的援疆老师,虽然只有一个,那可是一个顶十个。
三中的老师们听说有援疆老师来支援学校,都非常激动。因为当时的三中是民语系中学,汉族老师还不多,就别说有内地的援疆老师了。
徐校长来到麦盖提,先克服水土不服,环境干燥,生活不适应等困难,稍一休息调整,接到分配通知,迅速赶到三中,用最短的时间熟悉工作环境。第二个星期就带头为全校老师上了一堂思政示范课,听课教室座无虚席。
徐校长,听了你的课,我受益匪浅,思政课原来也可以这么上。
徐校长,你的课对我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谢谢你了。
徐校长,以后有什么困惑就可以请教你了,真好!
你知道吗?这是一堂中学普通的思政课,又不是普通的思政课。说普通,是思政课每周都有教研活动,说不普通,授课老师是援疆老师,是大家期待的一堂示范引领的思政课。听课的老师除了三中的思政老师,语文数学英语老师都来了。
时间先回到周一,徐校长要上示范课的消息很快向长翅膀一样飞到学校各个办公室。老师们知道,周三早上第三节课有援疆徐校长上一堂思政示范课,能换课的老师把听课教室坐得满满的,连过道也坐了听课老师,教研室的阿主任统计听课老师有32人。
于是,有了前面的评课环节,有了老师们真情流露的内心感受。
从那以后,你经常能看到老师们和徐校长交流教学中的问题,和同学们交流思想。
九年级的学生艾力,来自经商家庭,父母非常支持孩子。艾力是一个有远大理想,自信心满满的帅气大男孩,高高的个子,大大的眼睛,非常善于接受新事物。他知道学校有山东日照的援疆老师,大胆来找徐校长交流思想。得知老师的家乡是好客山东,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还是孔子的家乡,就非常仰慕。马上背诵了学习的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等等。得知山东日照有大海,还看了徐校长拍摄的日照万平口的视频,非常激动。在和徐校长的多次沟通中,这个孩子有了一个朴素的想法,想去日照看大海。孩子还有了一个远大的理想,要好好学习,考到山东上大学,走出去,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
学校借此机会,开设了援疆老师课堂,徐校长不光把培养年轻老师们早日胜任教学作为工作重点,还在每周三下午的六点,为各班班长讲课,重点讲内地的环境,中学生是怎么学习的?徐校长用心做视频,开放式的问题和交流方式很受孩子们的喜欢。这种授课方式让孩子们找到差距,发自内心的向往美好的生活,一个个梦想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孩子们变了,树立起奋起直追的信心和勇气。
徐延明校长的到来,给三中教研工作带来了新的生机,为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教育教学做出了贡献。他总是尽心尽力,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他协助三中,确立了切合三中实际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
在学校确立三风一训、办学理念等核心育人体系方面和营造国学文化氛围方面功不可没。
八年级一班的师生得到徐校长的指点和家长的支持,孩子们第一次穿上了汉服表演了传统文化——弟子规经典诵读,校园里传来了弟子规的阵阵诵读,徐校长亲自指导的第三中学弟子规经典诵读大型活动,得到了教育系统和各兄弟学校的好评和认可。三中开创了教育系统推行传统文化的先河。
2018年7月徐延明校长援疆任务如期完成,要回家乡了,依依惜别的场景,不能不让人落泪,援疆情还在三中延续。
这是他的亲身体会,敬请关注。
一段难忘的援疆岁月
我叫徐延明,2017年8月入疆,来到麦盖提,被分配到第三中学,旋即开启了一段难忘的援疆生活。
从入校第一天起,责任感和使命感地驱使下,投入到紧张的工作当中。在深入师生了解校情与学情的基础上,于第二周就举行了公开课,虽说是一堂道德与法治课,其实我的用意不在于仅限一门学科的示范,而是引导老师们思考面对不同差异尤其是语言基础存在较大差异的学生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因为就教育而言,方法与理念的引领是关键。
在与学校师生交往交流中,在学校开展的每一项活动中,在所举行的每一场报告中,在针对学校实际所提出的每一项建议中,在所负责的每一项工作中,我决不就事论事,就活动而活动,而是带着情感,将自己摆进去,将工作的方法嵌进去,将工作的理念融进去,凡事必要系统思考、全域设计,统筹推进,以使自己的每一项工作都有导向都有意义。
学校的最大需求是我努力的方向。30多名新聘教师亟需有针对性地培训,我进课堂、入年级、到教研组,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难处,发挥援疆教师的优势,在指挥部的支持下,会同潘星刚、于云霞、黄学昌等“抱团”送培送教到学校,为学校新教师的入职培训解了燃眉之急。
三中与四十五团学校是友好结队学校,两校认为教师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职业倦怠问题,需要我给老师们讲一讲,我二话不说,找资料、寻案例,立足当地实际了解教师心理、分析教师现状,做了《把自己教成孩子》的讲座,受到了两校老师的欢迎。
十九大会议精神的宣讲,我责无旁贷;学校文化需要统筹规划,我义不容辞……以需求为导向的援疆工作,得到了学校的认可和肯定,亦让我对援疆有了更深地理解和体味。
徐延明校长是一个非常低调的老师,他总是默默的做事,用低调奢华有内涵来形容他一点不为过。
我们来听听他的援疆心声。
麦盖提县第三中学,我出发的地方
2015年9月的一天,尚在碑廓中学工作的我突然接到一个电话,问我可以不可以在十一之后赴南疆进行短暂支教。当时身体已明显不适,便如实说明,结果只能遗憾此行。
谁承想,两年后的8月中旬,我却与10多名日照援友背起简单的行囊,跨越万水千山,不期来到这离家万里之遥的麦盖提——原本是我两年前就应该来过的地方。是机缘?是巧合?是天意?但我宁愿相信此番是来还一段未了情。
有人说,记忆终究会被岁月遗忘,但我却忘不了2017年9月11日,那是星期一,一个先云后晴的日子,我正式加入了麦盖提县第三中学这个温暖的大家庭,成为学校日照援疆第一人。
朴素的三中校园,绿化极简,几乎是清一色的白杨。成片的白杨挺拔而倔强,将校园的一切揽入怀中;树林阴翳,人置身其中,或走或坐,或游戏或吟诵,无比舒畅和惬意。然而,我的心思似乎无暇去顾及这些感受,“一年太短,当只争朝夕,不留遗憾。”潜藏于心底的这个声音在时时提醒着我、驱使着我尽快融入工作。
恰逢学校正全力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教学全覆盖,面对与国家通用语言教学全覆盖不很匹配的师资,学校党支部书记薛菲心急如焚,希望我能助其一臂之力。二话没说,我便同她一起访老师、问同学,座谈交流、探寻一切可以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水平的方法、措施;进教室、入教研组,“会诊”课堂,“把脉”教学,确立了“低(零)起点、小步子、缓台阶、分类别、求实效”的国家通用语言教学推进策略,引导教师准确“定位”自己的教学;组织公开课、示范课、赛课,召开各类学科教学研讨会、国家通用语言学习师生动员会,利用十九大报告宣讲会等,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各类潜能,全力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教学水平。功夫不负有心人。
在全校师生永不言弃的坚持下,学校的国家通用语言学习氛围日渐浓厚,水平也日渐提高,自信洋溢在校园的角角落落,如同叶尔羌河的水滋养着脚下的这片土地一样,自信让三中人浑身有使不完的劲。“第三中学需要走一条什么样的办学之路?”当国家通用语言教学已见成效时,三中人又把目光瞄向了更深远的内涵式发展。
陡然间,我分明感受到了三中人的那份期许。其实,已记不得多少次与薛菲书记、艾克校长一遍遍地分析与探讨,也记不得多少次深入师生一遍遍地交谈与了解,只记得当时的焦灼搅得我寝食难安,责任之重,如泰山压顶。
恰在此时,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总领导人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这一论述令我们醍醐灌顶,这不正是我们三中人苦苦找寻的发展方向吗?很快,在深入分析学校办学传统的基础上,根据国家通用语言教学全覆的要求,我协助薛菲书记确立了“学好国语,让中华文化根植于每一个师生的心中”的办学理念和“用心教、专心学,共圆中国梦”的校训,进一步明晰了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目标已定,当思奋勇向前。
日照援疆指挥部为第三中学送来的两千本国学经典《弟子规》,一下子打开了学校深化办学理念的思路,逐渐探索出了一条切合学校实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之路。
一是与国家通用语言教学教研相结合。将《弟子规》等国学经典作为学生国家通用语言学习的读本,规定每天不少于30分钟的诵读时间,此举既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又提高了学生的国家通用语言学习水平,正所谓一举两得。
教务处会同语文教研组根据学生的国家通用语言水平加强教学研究,力求使国学经典化难为易、通俗易懂、贴近生活,让学生有趣味,读得懂、悟得透;
二是与学校文化建设相结合。统筹规划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为重点内容的班级文化、楼道文化、宿舍文化、墙壁文化、橱窗文化等,让校园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
三是与学生的行为养成相结合。德育办会同班主任,挖掘《弟子规》等国学经典中的育人元素,并将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利用校会、班会、晨会、夕会等对学生提出要求,规范、指导学生的日常行为,真正做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四是与学校的特色创建相结合。立足民族学校特点,开办国学馆,加强对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努力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示范校。
没有豪言壮语,三中人脚踏实地,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初步实现了中华文化教育的系统化、体系化、序列化,闯出了一条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崭新道路。
当然,三中人并没有沾沾自喜,而是以此为契机,开启了全面架构学校育人体系的新征程。三中人深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切实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重任。
教育惠民、日照援疆已让三中学子深切感受到了党的温暖。三中教师也以一颗感恩的心勤奋耕耘于三尺讲台。庄重大气的校徽中,凝聚了三中人对党的无限忠诚;别开生面的教育活动,回响着三中人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的铮铮誓言。
徜徉在这样的校园,我无时无刻不被感染着、感动着,因而教育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为主线,把学生的“勤奋学习”教育与“立志报国”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走出“知识改变命运”的小我,走向“为中华之强国梦而读书”的大我,点燃学生成长的引路明灯。
不知不觉,叶尔羌河的水落了又涨,河滩的芦苇枯了又荣;野花灼灼,瓜果又飘香。当我和其他援疆同志一起协助完成筹建日照援疆教育发展中心任务时,蓦然间,却发现归期已近。
盘点一年的生活,涌动在心间的没有苦没有累,有的只是情是爱。忘不了努力亚家的拉面,也忘不了西艾力让爱人跑很远的路特地割来的麦盖提最好的羊肉,还忘不了薛菲书记的凉皮、艾克和艾尔肯两位校长一起请我吃的拉条子,还有元旦晚会的大聚餐,更忘不了一位老师的老妈妈,八十多岁了,怕我想家,亲手给我包的苜蓿饺子……“复恐匆匆说不尽”,竟无语凝噎。未了情,情未了。
其实,与其说我来三中支教,倒不如说是三中给予了我精神上的馈赠。带着这份馈赠,返程的车启动的一刹那,我分明听到从麦盖提县第三中学传来的号令——“出发!”…
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Copyright 2020 浮生小说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