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门路

"刘爷爷,选竹子还有讲究?"张小虎一脸懵。

"废话!"老刘头敲了他一下,"你当这是选媳妇啊,随便看个顺眼就成?"

几个后生笑作一团。

"你看这竹子,"老刘头用拐杖指着,"太嫩了不中用,太老了不好劈。得选两年生的。"

"咋分辨呢?"李大壮认真问道。

"看竹节!"老刘头说,"节距要均匀,不能太密也不能太稀。密了说明嫩,稀了说明老。"

王一腾在竹林里转了一圈,指着一根碗口粗的竹子:"刘爷爷,这根咋样?"

老刘头凑过去看了看:"不错不错,就是这种!砍!"

李大壮举起砍刀,三两下就把竹子放倒了。

"诶,你小子轻点!"老刘头喊道,"砍竹子也有讲究,得在节根上砍,这样不容易裂!"

几个后生连忙记下这门道。

运着竹子回到村里,老刘头开始教他们劈竹篾。

"看好了,"老刘头坐在院子里,拿起砍刀,"劈竹篾是个细活,得顺着竹子的纹路来,不能太用力。"

李大壮性子急,抢着要试。

"啪!"

竹子应声而断。

"你这熊孩子!"老刘头气得直跺脚,"叫你轻点,你使这么大劲干啥?"

"俺,俺手重......"李大壮红着脸。

张小虎在一旁看热闹:"就你这熊样,还想编笼子?笑话!"

"你行你来!"李大壮气呼呼地把砍刀扔给他。

张小虎接过刀,学着老刘头的样子慢慢劈。

结果劈出来的竹篾弯弯曲曲,活像条泥鳅。

"你这是劈竹篾呢,还是在画地图呢?"李大壮捧着肚子大笑。

"笑个屁!"张小虎羞红了脸,"你行你再来!"

王一腾看不下去了:"都别贫了,看我的!"

他拿起砍刀,想起上次在县城见过供销社卖的竹篾。

"得这样......"他一边回忆一边慢慢劈。

"对对对!"老刘头连连点头,"就是这样,慢工出细活!"

王麻子也学着试了试,竟然也劈出几根像样的竹篾。

"你小子手巧!"老刘头夸道。

折腾了一上午,总算劈出一堆还算能用的竹篾。

"这玩意得泡水。"老刘头指点,"不泡软了不好编。"

正说着,村里的大喇叭响了,是在播放《人民日报》社论,说要大力发展农村副业生产。

几个后生一边听一边干活,把竹篾泡进水缸里。

"诶,大腾哥,"张小虎突然问,"咱们这算不算副业生产?"

"那当然算!"王一腾说,"这可是正经营生。"

下午,老刘头开始教他们编笼子。

"先编底,"老刘头说,"底要结实,不然野物跑了都不知道从哪跑的。"

他示范着把竹篾交叉编织,手法娴熟。

"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李大壮嘀咕。

果然,轮到他编的时候,手忙脚乱的,竹篾都打结了。

"你这是编笼子呢,还是在打草鞋呢?"张小虎取笑他。

"臭小子,你行你来!"

张小虎接过竹篾,编了半天,弄出个歪歪扭扭的玩意。

"这是笼子?"王麻子笑道,"我看像个破簸箕!"

"你们这些后生,"老刘头摇头,"就知道贫嘴!来,看我慢慢教你们。"

老人家耐心指导,从底座怎么打,到侧面怎么编,一一示范。

"竹篾要对称,这样才结实。"

"这个地方要打结,不然容易散。"

"留个活扣,方便开关。"

几个年轻人围着老人家,认真学习。

到了晚上,院子里点着煤油灯,几个后生还在练习。

张小虎编了个笼子,刚放进去只小兔子,"咔嚓"一声就塌了。

"完了完了......"他抓着脑袋直叫唤。

"笨蛋!"老刘头骂道,"你这是编得太松了,骨架都不结实,能不塌吗?"

李大壮的笼子倒是结实,就是编得太密了。

"你这是要闷死野物啊?"老刘头说,"得留透气的地方。"

王麻子编的还算像样,就是不够美观。

"能用就行!"他满不在乎地说。

王一腾编得最认真,虽然慢,但一个笼子从头到尾都编得规规整整。

几天下来,他们总算掌握了门道。

一天能编好几个笼子,质量也越来越好。

有一天,供销社的胡主任来收货,看见这些笼子很是惊讶。

"这笼子不错啊!"他拿起一个仔细打量,"在哪买的?"

"不是买的,是我们自己编的。"王一腾答道。

胡主任眼前一亮:"能不能给供销社也编几个?最近送货的人多,就缺这种笼子。"

"那当然没问题。"

"先来二十个!"胡主任掏出钱来,"一个三块五,行不?"

这下可把几个后生高兴坏了。

"发了发了!"张小虎直搓手,"这一下能赚不少钱呢!"

"去去去,"李大壮笑他,"就你那破技术,还想赚钱?"

"诶,你们说,"王麻子突然开口,"咱们是不是也能专门编笼子卖?"

"嘘!"王一腾制止他们,"别说那些没用的,先把手艺练好再说。"

老刘头抽着旱烟,看着这几个忙活的后生,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这年月,肯学手艺的年轻人不多了。

看着几个后生在院子里忙活,他想起自己年轻时候的样子。

那时候,他也是这样,一点一点学着手艺,慢慢熬出来的。

"小王,"他突然开口,"你们这笼子,要是再改进改进,说不定还能编出别的花样来。"

几个后生都竖起了耳朵。

对他们来说,这不仅是学手艺,更是闯出一条生路的开始。

山里的夜渐渐深了,院子里的煤油灯还亮着。

几个年轻人围着老刘头,继续听他讲解着编竹笼的诀窍。

供销社的笼子订单越来越多,几个后生忙得连轴转。

"竹子又不够了!"李大壮放下手里编到一半的笼子,伸了个懒腰。

"那还不赶紧去砍?"王一腾头也不抬地说。

这天一大早,李大壮就背着筐上山。山里还笼罩着一层薄雾,露水打湿了他的裤脚。

他一边往上走,一边寻思着这些日子的变化。从打猎到编笼子,几个后生总算有了点门路。